先秦史書《世本》載:“舜居媯汭”。”媯”,即媯墟,今龍頭鎮(zhèn),舜的籍貫;陜西城固縣西北10公里處,唐以前名媯墟,俗稱雙井,唐末大順二年(891)建成佛教寺院龍頭寺,約以俗成,漸以寺名替代了地名成龍頭寺。”汭”,即汭水,現(xiàn)稱文水,繞媯墟(今龍頭鎮(zhèn))而流;秦嶺南麓有一條發(fā)源于1909米高的鵝鳳包河流,古稱汭水;西周初年周公旦所著《爾雅》釋: "(漢) 水北之文,雖曰不合實,則與從水從內之義,文異義同";可見,文水曰汭水; 汭水亦可稱文水;《爾雅》又釋:“(漢) 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蓋兩水合流之內也,故從北從內,蓋舜所居之地”。《世本》所載“舜居媯汭”,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三皇五帝中的舜帝故里為文水灣的龍頭鎮(zhèn)”。媯墟和納水是兩個天條!誰也改變不了。但現(xiàn)在全國許多地方為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fā)展、開發(fā)旅游經濟而出現(xiàn)了舜帝故里六處!均不可信,亦不可取,均為推測和演義。在舜帝真故里城固縣至今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沿用至今的地名。
養(yǎng) 德
傳說舜形體奇異,兩眼內瞳均有兩個,故名重華,字郁君;其掌心紋路象個"褒"字,故舜帝的女婿大禹建立夏朝時特在舜帝故里設立褒國,褒國在媯汭(今龍頭和文水)以西30公里的漢中盆地北部,地域包括今漢臺區(qū)、勉縣、留壩縣。褒國姒姓,第一任褒國國君是大禹的兒子有褒氏。褒國立國時間較長,歷經夏、商、周、春秋,國君從有褒氐始至吉結束,共71位,在戰(zhàn)國時被秦所滅,存續(xù)1900余年。褒國人聰明睿智,勤勞勇敢,厚德仁善,具有舜的品格和遺風,雖為蜀、巴、庸等國的”南國領袖”,立國近兩千年從未征伐過鄰國。褒國最強盛是西周時期,民間傳說褒國二君主化為龍,出現(xiàn)在夏帝孔甲的宮庭之內;最著名的人物是西周亡國之君周幽王第二任妻子褒國君主之女褒姒,所生兒子名伯服被立為太子,至于“烽火戲諸侯、千金買一笑”,那是申候為了女兒申后和外孫周平王,勾結犬戎攻打周王室而杜撰出來的演義故事,歷史上沒有此事。如今在漢中市以北一帶有許多以褒命名的地名,如褒河、褒城驛、褒河鎮(zhèn)、褒城縣、褒姒鋪、褒聯(lián)區(qū)等,考其淵源,均與褒國有關。
舜柯腦球突出,眉骨隆起,頭大而圓,面黑而方,龍顏目角,乳名叫舜,號舜柯!妒酚洝份d,舜父 "瞽叟姓媯,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上Р痪盟吹哪赣H去世了,其后母性情悍戾,尤其是弟弟象出生后,更沒有舜的好日子過。舜在家中常常只能看著后母所生的象喝飽吃足,然后吃點剩飯剩菜,有時空腹而寢。然而,不管后母如何待他,他總是笑臉相迎、謙謙如也。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寒冷,舜身上還只穿兩件單衣,瑟縮發(fā)抖,鄰里秦老漢實在看不過去,出面干涉,并希望能送舜去讀書;但舜父母卻堅持要舜放牛放馬,好在教書先生善良,在秦老漢的幫助下,舜一邊放牛一邊學習。舜從先生那里知道: 一個人雖有聰明睿智之質,經天緯地之才,仁圣忠和之德,但是"學問"終究不可少。要有學問,必須讀書。同時舜悟出:為人要誠實,要有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過了冬天,舜已經十六歲了,生得高大魁梧,儼如成人,從此開始耕作。舜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后母規(guī)定舜一天到晚都必須勞作,連中餐也不準回家去吃。有人問舜,舜答道:"農家以節(jié)儉為本,一日兩餐足矣,何必三餐"?舜漸漸得到人們的敬重和稱譽。舜居家的媯墟(龍頭鎮(zhèn))有條黃土丘陵,舜天天要從丘陵梁上行走上下,后來人們就取名為“舜柯嶺”,以示紀念,至今尚存二分之一。舜耕作于斗山前的地方叫“西舜城”,以后人們叫成了”湑水城”,西漢時改成了“湑水鄉(xiāng)”,沿用至今;舜放馬的地方人們命名“馬場”,如今叫“馬暢”,今鎮(zhèn)政府設于此。
舜無緣無故被逐出家門。這其中日子雖然清苦,但舜卻加緊學習,包括拜師15歲少年馬成子。從馬成子那里學到許多運動的道理:足容宜重,手容宜恭,目容宜端,口容宜止,聲容宜靜,頭容宜直,氣容宜肅,立容宜德,不偏不倚,無懈可擊。
舜帝故里城固的斗山,據(jù)傳周之前稱歷山, 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八載:“平地聳出,俗謂歷山”; 明《嘉靖. 城固縣志》載:“一峰聳起,形如斗杓,曰斗山”?梢姎v山與斗山,稱謂各異而山形相似,應為一山。舜的道德修養(yǎng)越來越高,其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的人越聚越多,已由一個荒僻的地方,聚集成了大都會(四縣為都),但舜卻仍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在一日田間勞作時,舜以鳥為例,信口而歌: "涉彼斗山兮崔嵬,有鳥兮高飛;思父母兮躬耕,日與月兮往如馳;父母遠兮吾將安歸"?歌罷,悲從胸來,放聲大哭……后來,人們在此地建起了”堯舜廟”,里面供奉著堯帝、舜帝、禹帝、八元、八愷等數(shù)十位先祖圣賢,殿宇宏偉、雕梁畫棟、寺院幽靜、香煙緲緲,林木蔥郁、 綠竹瀉翠、藤蘿纏繞,丹霞 之亭、 飛鸞 之閣、 瑞獸 之門,交相映暉;東漢時改建成沖虛觀,東晉道士葛洪升仙后,改建為葛洪仙祠,宋微宗崇寧三年(1104)皇帝賜名復稱”沖虛觀”,此后歷代均有修葺。沖虛觀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環(huán)境幽雅,金碧輝煌,是陜南踏青旅游風景名勝。觀內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此外還有寮房等附屬建筑數(shù)十間。明代香火最盛,據(jù)清康熙《重修沖虛觀碑》記:“在明盛時,殿宇整齊,色像庒嚴,為一方之名勝”。三清寶殿是主殿,殿內主供三清尊神,輔供張道陵、葛玄、許遜;兩側又分別供奉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和太乙救苦天尊。黃仙殿供奉葛洪的弟子黃野人(黃初平);據(jù)傳: 黃野人同師父葛洪一起煉丹,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回來時師父已羽化成仙;他找到一顆師父為他留下的丹藥,服之成為地行仙,常在人世,奔波於山野之間,廣為百姓治病,因此,他的香火十分旺盛。呂祖殿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據(jù)傳蘇東坡曾找呂洞賓治好了兒子蘇過的眼疾。葛仙殿供奉葛洪及其夫人鮑姑像,鮑姑為南海太守鮑靚的獨生女,幼承家學,精於醫(yī)道,尤善灸法,以治疣、瘤聞名,世稱鮑仙姑……民國21至23年(1931至1933)為中共陜南地下黨組織領導的農會和夜校話動場所; 1949年后為沖虛觀初級中學所在地。北宋翰林學士胡宿《沖虛觀》詩:
五棵青松護翠苔,石門岑寂斷纖埃;
水浮花片知仙路, 風遞鸞聲認嘯臺。
桐井曉寒千乳斂,茗園春嫩一旗開;
馳煙未勒山亭字,可是英靈許再來。
舜已經三十歲了。也就在這年,堯帝感覺自已年事已高,做事己力不從心,讓眾臣推薦接班人,于是四岳薦舉了舜。堯帝決定親自前去考察一番舜的德才。堯帝到了媯墟(龍頭鎮(zhèn)),舜正在黑水(湑水)河邊田間耕地,堯帝見舜耕地舍不得打牛,在扶犁上挷了個簸箕,鞭子抽在簸箕上和抽在牛身上發(fā)出的聲音一致,這樣,打一鞭,黃牛以為鞭子抽在黑牛身上,更加狠勁拉犁;黑牛以為鞭子抽在黃牛身上,更加用力拉犁;二牛爭先恐后,奮力耕作;耕了三圈之后,舜去掉轅讓牛歇一會兒。堯帝看見兩牛和舜的感情特別好,捻須微笑,深知舜是個德才兼?zhèn)涞暮煤笊。堯帝說明來意,請求舜出山輔佐朝政;舜始不肯,慍怒而去。堯帝再三懇請,舜感其誠,答應輔朝理政。后來人們?yōu)榧o念堯帝求賢,將此地命為”堯莊",至今”堯庒”尚在,只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演變成了“夭庒”。”堯庒”北有兩個石池,大雨不積滴水、常年干涸,奇怪的是:自從堯帝訪舜之后石池之水終年不涸,清凜甘冽,碧綠甘甜,人們命名西池為”堯池”、東池為“舜池”; 歷經千百年的物換星移,蒼海桑田,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何年何月,“堯池”之名變成了如今的“七女池”,“舜池”變成了如今的“明月池”,但”堯池”、“舜池”至今尚存,兩池依舊是史料記載的風貌。
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娥皇、女英從各方面繼續(xù)觀察、考察舜的為人處世。出嫁前堯帝囑咐兩個女兒: "大凡為妻為婦之道,總以柔順為要,男子氣性剛強的多, 女子氣性,假若也剛強起來,那就不好,夫妻之間不可能事事都能同心協(xié)力,遇到矛盾,為妻的總要伺機退讓"。這件事情被春秋時孔子記錄在其教案《尚書》內:“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
舜迎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并與堯帝諸子相親近。舜謹言慎行,一如既往的宣揚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種常德,引導人們遵從;自己也像從前一樣恪守孝悌,夫妻間生活和睦,與堯帝諸子也相處融洽。接下來,舜開始接受一些普通的行政事務鍛煉,承擔起行政上的具體事宜,任何事情都做的井井有條。堯帝很是高興。為表彰舜的功績,堯帝賜予舜絺衣,即細葛布做的衣服,還賜予舜桐琴、牛羊,并為他修筑了倉房。
三年后,舜帶著兩個妻子回家見父母,沒想遭到父母的拒絕,而他那后母生的弟弟象見到兩位嫂子的絕色姿容,竟起了不軌之心。娥皇、女英嫁給舜之后,過起了艱苦的生活。象念著兩位嫂子的美貌,常乘舜不在家時找兩位嫂子閑聊,希望能勾引來嫂子。娥皇、女英是聰明人,知道象的不軌之心,但不便得罪他,怕象在父母面前說舜的壞話。越是這樣,象越是有心,竟產生只有殺死舜、才可將兩個嫂子搶到手。
舜不但使二女與全家和睦相處,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躬耕于斗山前后左右,斗山之人皆讓畔; 漁獵于漢江,漢江兩岸人們皆讓居;只要是舜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風尚; 舜制陶于黑水(湑水)之濱的寶山,黑水沿岸制陶者皆認真細致,精益求精,絕不粗制濫造,并且發(fā)明創(chuàng)造,追求器型完美,工藝細致,與眾不同。舜到了哪里,人們都愿意追隨,因而 ,一年而居成村落,二年成集鎮(zhèn),三年成都邑(四縣為都)。堯帝年年都聽到舜的高尚情操和為人處事高風亮節(jié)的德行,心中很是高興,年年賜與舜一些財物。
舜出走于黃河一帶,那是有原因的。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相傳舜少年喪母,其父無能無德,后母為人陰毒,生一子后,便處心積慮想害死舜。那一年,后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圖燒死舜。舜為了不讓后母背上殺子的惡名,不讓父親為難,毅然決斷離家出走,輾轉來到了黃河流域。
舜得到賞賜越多,瞽叟和象越是眼熱,他們商量如何殺掉舜,霸占財物。瞽叟讓舜去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找梯子,梯子卻被瞽叟撤走;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幸免于難。后來瞽叟又讓舜去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活埋在里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旁挖了一條通道連接著溶洞,舜從通道穿出,躲了幾天。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象說這主意是他所出,分財物時要桐琴和兩個嫂子,把牛羊和倉房分給父母。象剛踏進舜的房子,卻發(fā)現(xiàn)舜已在家里。象大吃一驚,老大不高興,嘴里卻說: "我很思念哥哥,正來拜訪”。舜不記前嫌,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這就是二十四孝中記載的”舜孝感天地”。
理 政
舜潛心加強自身道德修養(yǎng),具有深邃睿容的智慧,溫和謙虛的美德,做事明察善斷,圣明與堯帝相合。堯帝讓舜到秦嶺山中去巡狩,結果:老虎見舜不吃他,毒蛇見舜不避讓……經過多方考驗,舜終于得到堯帝的認可。堯帝就把朝庭的許多重要事情讓舜去做。堯讓舜管理百官,接待賓客,經受各種磨練。舜把各項行政事務做的完美無缺,而且所作所為都匹配著自己以德治國的宗旨,舜的聲望達到了空前的高度,總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順;迎接四方賓客,賓客皆肅然起敬。堯帝對舜講:“我同你謀劃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論,你的建議總是可以獲得成功。如今你處理政事已經三年了,就由你來繼承我的位置吧”。舜表示要讓給有德行的人,讓我還是干具體事務吧,不肯繼承。堯帝也就沒有堅持。舜繼續(xù)攝行具體事務,堯帝全力支持,舜不但將各種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而且在用人方面革新鼎故:堯帝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愷",早有賢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愷"管教化。舜守道而忘勢,行義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把惡名昭彰的"四兇"流放到邊遠荒蠻之地,廢除肉刑……顯示出舜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才干非同凡響。堯帝對舜十分欣賞。在舜攝政28年之后,堯帝堅持禪讓。堯帝選擇了良辰吉日,舉行大典,禪位于舜。這就是春秋孔子《尚書》記載的:”舜受終于文祖”。
舜對堯帝十分崇敬,執(zhí)政的當年就在城固故里斗山之后為堯帝建造了頤養(yǎng)天年的“唐天宮”, 今名叫“唐仙宮”,是城固的一所學校。堯帝禪讓舜的當年就去世了,舜帝守孝三年后,便讓位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退避回故里城固媯墟(龍頭鎮(zhèn)),在家鄉(xiāng)的秦嶺、巴山、漢江流域巡狩,訪貧問苦,指導制陶,體察民情。但天下諸侯都來朝見舜,卻不理會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狀到舜這里;民間流傳了許多歌謠頌揚舜的德行和為人,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覺得人心所向,天意所歸,無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
傳說舜帝后來改都城在蒲坂,與堯帝的都城不在一個地方,西晉初皇甫謐《帝王世記》載: “舜所營都,云蒲坂”。秦實行郡縣制后蒲坂是山西省河東縣,現(xiàn)稱永濟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近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fā)現(xiàn)了舜帝的都城大型城址;據(jù)考古發(fā)掘:該都城首先建成一座長約1000米、寬約580米、面積為58萬平方米的城池; 到了公元前2100年左右,擴建成長1800米、寬1500米、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池。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平面呈大半圓形的特殊遺跡,復原研究顯示,從該半圓的圓心外側的半圓形夯土墻有意留出的幾道縫隙中向東望去,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時太陽從遺址東方的帽兒山升起的位置;發(fā)掘者和天文學家都認為:此遺址很可能是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以確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節(jié)氣;亦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陶寺城遺址規(guī)模巨大,城內功能齊全,分區(qū)明顯,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xiàn)了相當嚴重的階層分化,內城的統(tǒng)治集團已經掌握了軍事指揮權、祭祀權、神權,成為凌駕于社會之上的主宰者,具有了"王"的雛形。有理由認為,至遲在陶寺遺址大城使用的時期內,社會已經進入到早期的國家階段。
歷史記載與考古發(fā)掘相吻合。舜帝執(zhí)政后,建立了虞國!因此亦稱虞舜。舜帝對行政管理機構實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一派勵精圖治景象。舜帝重新修訂了歷法,舉行了祭祀上帝、祭祀天地、祭祀山川河流、祭祀四時、祭祀群神的大典;把諸侯的信圭收集起來,擇定吉日,召見各地諸侯君長,舉行隆重的典禮,重新頒發(fā)信圭;舜即位的當年就到各地巡狩,召見諸侯,考察民情,且規(guī)定此后每五年巡狩一次……可見,舜帝注重與地方政權聯(lián)系,加強了對地方的統(tǒng)治。舜帝的治國方略還有一項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即在器物上面畫出五種刑罰形狀,未雨綢繆,超前設計,起警示作用;用流放的辦法代替肉刑,以示寬大;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歡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驅逐到三危,把治水無功的鯀流放到羽山,天下民眾,心悅誠服,四海百姓,山呼英明。
舜帝還在政治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原已舉用的禹、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職責都不明確,舜帝命禹擔任司空,治理水土;命棄擔任后稷,掌管農業(yè);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擔任士,執(zhí)掌刑法;命垂擔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擔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擔任秩宗,主持禮儀;命夔擔任樂官,掌管音樂和教育;命龍但任納言,負責發(fā)布命令,收集天下意見。舜規(guī)定:三年考察一次百官政績,記載歸檔,將考察三次的結果決定提升或罷免。通過整頓官吏,“庶績咸熙”,各項工作都出現(xiàn)了蒸蒸日上的新面貌,人人都有輝煌的建樹,其中禹的成就最大,盡心治理水患,身體力行,鑿山通澤,疏導河流,終于治服了洪水,舜將女兒嫁給了禹。舜執(zhí)政使天下人民安居樂業(yè),“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帝被推崇為歷史上道德最完備的帝王,其德圣可歸納為九個方面:一是孝感動天。如《尚書》載: "瞽子,父頑、母囂、象傲; 克諧,以孝丞丞,又不格奸"。二是厚德載物。躬耕斗山,斗山人皆讓畔; 漁獵漢江,漢江兩岸人皆讓居; 制陶于黑河之濱的寶山,黑河之濱制器皆精益求精;"一年所居成村,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愛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擇舜而居,眾望所歸。三是舉賢任能。舉"八元","使布五教"; 用"八愷","以揆百事"; 薦大禹,治水成功; 任命二十二賢才,得以天下大治。四是納言從諫。如《古今注》載: "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咨十有二枚";作五明扇,設誹謗之木以表王者納諫。五是懲治奸佞。流共工,放灌兜,殛伯鯀,遷三苗;如《史記》載: ”于是四門辟,言毋兇人也"。六是以德感人。感化三苗: "當舜之時,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執(zhí)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 ”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流宥五刑: 眚災肆赦,怙終賊刑”。七是擴大疆域。黃帝時疆域南到長沙,顓頊時疆域南到長江南沿,堯帝時洪水泛濫,三苗趁機作亂,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邊疆域到達五嶺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八是敬服五教。畢身推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鼻祖。九是禪讓帝位。禪讓始于堯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預薦禹于天,為嗣";從大禹以后,歷代帝王都是世襲制。舜帝執(zhí)政時社會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清明盛世、春和景明、朗天麗日局面。
舜在年老的時候,認為自己的兒子商鈞難以承帝位,分封到中原,確定了德高望重的禹為繼任者,由禹來攝行天下。故舜帝與堯帝一樣,都是禪位讓賢的圣王。舜帝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時,死于蒼梧之野,(衣冠)葬于九疑山,稱為“零陵”。
舜帝勤政愛民,體恤百姓,為加強中央與各地的聯(lián)系,規(guī)定各部落君長定期來蒲阪朝見天子一次,天子也照例前往全國各地巡狩。舜還開創(chuàng)了中國官吏史上考核制,《尚書》載:”惟時亮天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并最早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教育方法、文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尚書》記:”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舜帝的和道、和平、和合、和中、和諧涵意深刻,意義深遠,樹立了中華文化的第三座里程碑。
舜帝巡狩,每次除了大臣隨從以外,娥皇、女英都隨行照顧舜帝的起居,三人同行,恩恩愛愛,言歡語笑;舜左右逢源,二女雨露均沾。女英生有商均等,娥皇終生未孕,且早逝。城固黑水(湑水)與漢江交匯處的寶山前,有七個高大的墓冢,分別稱為:”夜狐冢、肖冢、安冢、塔冢、方冢、賈冢、七女冢”!端涀. 沔水》載:“湑水又東逕七女冢,冢夾水,羅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數(shù)畝。元嘉六年(429),大水破墳,墳崩,出銅(器)不可稱計,得一磚,刻云:項氏伯無子,七女造墩。世人疑是項伯冢”。北魏麗道元雖然記載冢名有誤,把七個冢名誤記成“七女冢”,實則“七女冢”僅為七冢之一,但七個冢存在的事實和七冢之高及面積還是記載下來了,也算功之大矣。此地高十余丈的七冢,一個為戰(zhàn)末漢初項羽的叔父、與張良友好、在鴻門宴上救劉邦的楚人項伯冢(名七女冢),其它六冢(夜狐冢、肖冢、安冢、塔冢、方冢、賈冢)均為舜帝的家族靈寢冢。虞舜三十年(前2098),其妻娥皇去世,娥皇又稱后育,她和妹妹女英同時嫁給了舜柯;舜帝將娥皇葬在了父親、生母、后母一起的黑水(湑水)岸邊寶山前。
葉落歸根
華夏民族從舜帝始有了葉落歸根的風尚。舜帝、女英死后,皋陶堅持要將舜帝和女英運回其故里城固與其父母和娥皇安葬在一起。人們給舜帝和女英分別鑿了3000斤和2000斤重的兩口石棺裝殮,日夜兼程運回城固故里。石棺太重,五十個壯漢抬不動兩口石棺。這時,10多只白鶴從天空飛臨,四頭大象從林中走來。四頭大象用鼻子卷起兩口石棺就走,白鶴在前面引路。當走到熊家山(今仍稱熊家山)黃龍洞時,突然,從洞里出來一位白發(fā)老人,笑著說:"生在媯墟地,死在九嶷山;白鶴來引路,大象來抬棺"。說完搖身變成一條黃龍,張牙舞爪,不讓經過此地。四只大象只好繞道,經過大堰塘(今仍名大堰塘),越過周家灣(今仍名周家灣),跨過夜珠塘(今仍名夜珠塘),來到黑水(湑水)邊的寶山(今仍名寶山)前,皋陶見這寶山十分奇特,刀劈斧削,危崖絕壁,直上直下,高約20余丈,形狀似龍頭,還有龍角、龍眼、龍須、龍牙均齊全,山下西邊有兩口龍池,名堯池、舜池。皋陶將寶山頂用亂石堆了一頂皇冠,將一塊玉圭放在亂石堆中。前水后山真乃龍潛鳳棲的風水寶地。大象將石棺一放,棺即入地9尺,端端正正臥在寶山前的黃土之中,然后夯土成丘,這便是至今高高聳立的夜狐冢;其原高30米,占地面積30余畝,上世紀七十年代,當?shù)厝嗽谝购E越ùu窯,用夜狐冢土制磚,使夜狐?s;現(xiàn)逞長方形,東西長30米,南北寬26米,高18米,上設飛機飛行航標。據(jù)中原鄭州附近考古發(fā)掘報告:凡為“夜狐冢”者,皆為遠古方國帝王或遒長安葬之冢。城固歷史上成帝王者僅舜帝一人,此夜狐冢為舜帝陵無疑!但最終結論,有待今后科學考古和出土文物佐證。舜帝夜狐冢東邊,安葬了女英,至今墓冢仍存,殘高15米,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這就是安冢、俗稱“公主墓”的由來。周圍先期安葬有舜帝的父親、生母、后母、娥皇四冢!端涀ⅰ酚洠黑>”高十余丈,周回數(shù)畝”; 此四冢今已不存,遺址尚在。舜帝家族六冢稱謂分別是:“夜狐冢、安冢、塔冢、肖冢、方冢、賈冢”。其中1977年肖冢和安冢出土夏商青銅祭祀禮器500多件,亦佐證此六冢為舜帝家族陵墓不假。出土青銅器分別收藏于城固縣博物館、洋縣文化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想必其它四個冢遺址內均有夏商青銅祭祀禮器和夏商玉器或其它夏商祭祀禮器焉。但這僅為推測,有待今后四個遺址內考古出土器去佐證真實情況。
皋陶結廬為庵,一直守護在舜帝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長在墓旁邊,像一位將軍威然屹立,守衛(wèi)著長眠地下的舜帝。
根據(jù)送舜帝和女英石棺歸葬故里行走路線分析:舜帝似乎并非崩于九嶷山!靈棺經熊家山,過大堰塘,跨周家灣,越夜珠塘,葬黑水(湑水)河濱寶山前家族陵地,至今尚存高大的“夜狐冢和公主墓”。送靈棺回城固故里安葬路線顯然從北方的褒谷棧道由驲路道送回,舜帝顯然死于山西永濟縣蒲坂都城!遠古交通不便,如舜帝死于湖南九嶷山,運回靈棺必從南方裝船逆流而上,經長江,由漢江,進黑水(湑水),下船就是寶山前的舜帝家族陵區(qū),何比”經熊家山、過大堰塘、跨周家灣、越夜珠塘……”?因此漢代(距舜帝2130年左右)司馬遷《史記》記載舜帝崩于九嶷山是否準確,值得懷疑。應該說:先秦(距舜帝1350年左右)史書《世本》和《尚書》距離舜帝夏代前較近記載無誤矣。
地 母 廟
地母廟原坐落在舜帝的故鄉(xiāng)城固媯墟(今龍頭鎮(zhèn))后的馮諸(今馮項),和城固”西南二十里黃帝廟”同在一水平線上。始建于夏代,歷朝累代多有倒塌也多有修繕,最后一次重建于東漢獻帝二年(191),于明代倒塌,再未重建。清末光緒九年(1883),舜帝故里《地母經》由神鳥鳳凰傳于臺灣,故臺灣《地母經》首頁載:"光緒九年(1883)正月初九,陜西漢中府城固地母廟飛鸞傳經"。1990年,10余名臺胞尋根刨祖,在城固遍尋地母廟以歸宗。城固縣政府研究決定:在南沙河風景區(qū)內重建地母廟。臺胞地母信徒踴躍捐款150萬元人民幣,于1992年在省級旅游風景區(qū)南沙河的五郎關,修建起一進兩院的新祠地母廟,與一進兩院的佛教寺院"回龍寺"兩門相對,相映成趣,相擁生輝,相得益彰。
從夏代始, 地母廟正殿一直供奉舜帝的兩妻娥皇、女英二姐妹,認為她倆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始祖,是華夏土地的女神,是糧食生產的創(chuàng)造者,是大地之母,是萬物之源,人民對二位地母虔誠崇拜、恭敬信仰。其它配殿則供奉堯送舜的9位力士,還有”象耕鳥耘”的大象數(shù)匹及神鳥鳳凰、孔雀、大鵬、紅鷹、白鶴;舜帝三十歲前躬耕的黃牛、黑牛,放牧的馬、羊,以及舜帝的勞動工具青銅斧、青銅鐮、青銅鋤、耙、耬、耜以及青銅生活用具等一并供奉于內。在勞動人民心目中,娥皇、女英倍感親切、神圣崇高、淑德偉岸;千百年來,民眾為了風調兩順、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而虔誠祀奠,以求賜福消災,吉祥康泰、鴻運如意。
新建的上中下大殿雕梁畫棟、飛檐翹角、灰墻綠瓦、紅柱金神,三山蒼松翠柏,掩映成趣,璧波蕩漾;四溪流水潺潺,鳥鳴花香,蜂飛蝶舞;五泉甘甜澟洌,涌流如注,龍龜獻瑞; 供奉雖沒有原媯墟(今龍頭鎮(zhèn))馮項地母廟內齊全,但更顯地母廟巍峨壯觀,氣宇軒昂,仙氣氤氳,景象千萬。
近年來,臺灣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宗教人士前來地母廟旅游觀光,仰宗謁祖,尋根歸門;地母仙圣亦紫氣緲緲,祥光普照,清都綠微,懷黃佩珠,淑芳宣天,慈容懋德,豐貌母儀,德榮兼?zhèn)洌由郊娲,黃絹妙辭,驤龍振麟,瑞靈仁慈,雅致淑芬,懿范慈眉,罔極葑菲,普照四海。
舜 井
中華大地上的舜井傳說不單是舜帝故里陜西城固有,在湖北隨州有,山東濟南也有,歸納為三處四井。
一是舜帝故里陜西省城固縣媯墟(今龍頭鎮(zhèn))舜柯嶺(柏樹梁)東西兩邊一苦一甜兩口舜井。東為甜水井,泉水如注,有時早晨水溢四流,至今仍用;西為苦水井,至今尚存,遇天干,人們 取水抗旱。人們說: 苦水井象征舜柯三十歲前日月艱辛,把把辛酸淚;甜水井象征舜柯三十歲后生活甘甜,日日精進。清王初桐《舜井》詩:
般若禪林靜可游,白云山上白云浮;
云中一道泉飛下,觸石分為兩道流。
二是湖北省隨州市舜井。1996年4月,時任隨州市規(guī)劃設計院院長的郭國安、設計員楊業(yè)平等人開始了尋找”舜井碑”的過程。郭、楊二人先是來到南郊前進村,找來孫春政作向導,順著白云湖大壩向上尋訪,后來到一個叫舜井沖的地方,偶遇放牛的王成玉老漢和蘇金壽婆婆,彼時,兩人均已六十多歲。老人將郭、楊等人引至舜井遺址旁,說起兒時的經歷。王老漢談起青年時在舜井挑過水,蘇婆婆說她兒時在井邊洗過衣。那井口直徑約有兩米,砌成四方青磚臺基。井上有亭,稱之舜井亭。亭內有碑,上書斗大"舜井"二字。舜井沖山頂有廟,謂之舜井廟。廟在1955年被拆,亭在1966年被毀,井在文革時被填。半個世紀過去,隨州城滄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沖,己不見牛歡草肥,早已被幢幢高樓所掩蓋。據(jù)文物部門的同志分析:那舜井遺址應是在市國稅局大院之內。據(jù)蘇金壽婆婆講,1957年她兒子結婚時,為填平自家門前的場地,將一塊碑搬至堰塘邊作了過橋石。村人往來,皆從碑上走過;婦人洗衣,這碑又作了捶衣石。村中老人多不識字,也就不知道這碑的珍貴。接著又是十年文革,年輕人縱然識字,但文物被視作封資修,舜井碑被眾人踩在腳下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時間轉到1996年4月11日,郭國安、楊業(yè)平聽說碑石尚在,便隨蘇婆婆來到她家塘邊。只見一塊長約1.5米,寬約0.8米的青石板平臥在水邊,心中大喜: 難道這真是舜井碑嗎?二人蹲在水邊,用手觸摸碑的底面,確有凸凹不平感覺。隊長孫春政便叫來幾位田里干活的農民,從水中抬起石碑,洗凈淤泥,碑上"舜井"二字豁然顯露,眾人驚喜萬分。字為顏體,斗方之大,筆力遒健,剛正蒼勁,法度嚴謹,氣韻典雅。如今舜井碑保存在市規(guī)劃設計院內,可惜不知何時何因斷裂成兩半。據(jù)專家鑒定:此碑為宋代刻立。史料記載,舜井確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為秦時隨州縣令所立,后秦碑遭毀,宋時續(xù)立新碑。秦碑雖毀,宋碑尚在,實為隨州文物史上之幸事。
三是山東省濟南市老城南舜井。說是舜帝年幼喪母,后母與弟弟象想方設法迫害舜。騙舜柯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虧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舜柯得以逃生。然而舜柯也因此發(fā)掘出一處甘泉,人們稱之為舜井。宋代習稱舜泉,文學家歐陽修作《舜泉》詩一首,由蘇軾書丹立碑,成為當?shù)匾痪啊?976年井口上掛著一條鐵鏈。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降伏了一條破壞河道的蛟龍,鎖在井內,并說待到鐵樹開花時才能釋放蛟龍。這一傳說有可能是當年舜廟中的道士炒作。舜井后有院落,稱舜廟。舜井原在南門大街的舜廟中。舜廟在大街之西,院落寬宏,殿宇巍峨,滿院松柏蒼翠,曾被譽為"松韻南熏",列入濟南十六景之一。廟內有元代濟南狀元、史學家張起巖撰文書寫,由著名文學家張養(yǎng)浩刻的”迎祥宮”石碑,因是濟南兩大鄉(xiāng)賢合作的珍品,被譽為濟南鎮(zhèn)府之寶。
大禹斬蛟龍
三千里漢江源頭,北依秦嶺,南枕巴山,襟隴帶蜀,是鑲嵌在秦巴山水間的一塊自然天成的璞玉;嶓冢山石牛洞群山環(huán)繞,層林盡染,怪石嶙峋,遠古時大禹治水、鑿通石牛洞,凸現(xiàn)漢江源頭,使“嶓冢導漾,東流為漢”,頗為傳奇。
有學者稱漢中是“漢人老家”,歷史地看,漢中應稱之為“華夏鼻祖”更為確切。漢中歷史之源遠流長和深厚豐富,遠非一般人可以想象。漢中市城固縣曾出土數(shù)個二億年前的東方劍齒象下部牙齒化石,有專家研究:劍齒象生活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有其出沒的地方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對研究古人類的進化、衍生、生產等有重要意義。先秦史書《世本》和《尚書》均載:”舜居媯汭”。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的舜帝就出在城固”文水灣的媯墟”(今龍頭鎮(zhèn))。 發(fā)生在4100年前的大禹治水”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亦彪炳史冊。許多古老神奇?zhèn)髡f引人入勝,且有遺跡可考。 相傳舜帝死后,其妻女英投江而死,女英的侍女捧“舜封”石匣回京交給了禹帝。禹帝打開石匣,拿出里面的遺書,上面寫著:三十年前,禹鑿漢水源頭石牛洞時,有一蛟龍?zhí)幼,潛入玉帶河巖洞中,此蛟龍舜巡狩巴、蜀、庸、褒時曾等了三年沒見它。舜囑禹一定要除掉這條蛟龍。大禹看完遺書,氣憤填膺。立即帶領火神伯益布下天羅地網(wǎng),令大力神應龍一同到漢江源頭今寧強縣嶓冢玉帶河洞去一擒蛟?珊弈球札埦褪遣怀龆础S淼哿钣没馃。于是,大火燒了七天七夜,燒死了老蛟龍。青石巖也燒成了紫紅色,在陽光下,如同西天彩霞一樣美若虹霓。激戰(zhàn)過后,伯益想收回他的天羅地網(wǎng),誰知繩子解不開了,所以,巖壁上至今留有網(wǎng)格狀痕跡,巖洞的石壁上留有綠角龍頭,龍口里傾瀉出天河泉水。據(jù)說,這就是跑到洞口被燒死的老蛟龍。那蛟龍死后,皮肉化成了泥土,腸子掉到了洞底,彎彎曲曲,盤旋九轉,變成了一條玉帶河,河水嘩嘩奔流,清而不濁,這是因為龍喝的是天河水。那龍骨,碎成顆顆骨珠,被山風吹進洞里,滾進玉帶河之中,成為顆顆晶瑩五彩卵石。石牛洞上方摩巖石刻八個鳥蟲篆蝌蚪文字,記載了禹帝的神功禹德。由于此八字為4100年前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會文字,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又實施焚書坑儒,把各方國典籍燒光了,八個大字至今雖猶存,但歷朝累代無人能識……如今,嶓冢石牛洞、漢王劉邦為紀念禹帝治水而建的禹王宮、院內枝繁葉茂的七株兩千多年前所植桂花樹、摩巖石刻禹王碑,均屬國家保護文物。這真是:
巧鑿漢水三源頭,鎖擒蛟龍一玉壺;
禹伯成就千秋業(yè),氤氳瑞氣石牛洞。
2020年7月31日
(作者簡介:方鵬霏,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已在國內外有關報刋雜志發(fā)表散文、報告文學、小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報刊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20多次。 地址:陜西城固縣委宣傳部退休通干,手機和微信:13992620368 )
(編輯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