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設(shè)為首頁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文隨州 > 隨州文學

舜帝故里龍頭鎮(zhèn)

時間:2020-07-17 15:17:13  來源:編鐘之聲報 隨州都市網(wǎng)  作者: 方鵬霏
       龍頭鎮(zhèn)位于陜西城固縣西北10公里處,唐以前名媯墟,俗稱雙井,唐末大順二年(891)建成佛教寺院龍頭寺,約以俗成,漸以寺名替代了地名成龍頭寺; 因鎮(zhèn)中心雷祖殿有一個爬著睡覺的臥佛,俗稱爬頭寺、盤頭寺,外地人稱爬豆寺、盤豆寺, 現(xiàn)鎮(zhèn)政府設(shè)于此,故名龍頭鎮(zhèn)。
      龍頭鎮(zhèn)是漢中市四大古鎮(zhèn)之一(其它三古鎮(zhèn)為:略陽白水江鎮(zhèn)、勉縣褒城鎮(zhèn)、洋縣華陽鎮(zhèn)), 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就 出生于此。先秦史書《世本》卷八載:“舜居媯汭” 。”媯”,即媯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虞舜居媯汭,因以媯氏”;”汭”,即汭水; 秦嶺有一條發(fā)源于1909米高的鵝鳳包河流,古稱汭水,現(xiàn)稱文水;西周初年周公旦所著《爾雅》釋:  "(漢)水北之文,雖曰不合實,則與從水從內(nèi)之義,文異義同";可見,文水曰汭水; 換言之:  汭水亦可稱文水;《爾雅》又釋:“(漢)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蓋兩水合流之內(nèi)也,故從北從內(nèi),蓋舜所居之地”!妒辣尽肪戆擞涊d的”舜居媯汭”,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遠古三皇五帝中的舜帝出生地在文水灣的媯墟(今龍頭鎮(zhèn))”。另外,春秋晚期孔子所著《尚書.  堯典》載:“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從《尚書》佐證,舜帝亦出生于“媯汭”無疑。然而,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 漢水》卻注釋為:”媯墟在西城西北,舜之居"。酈道元寫《水經(jīng)注》像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寫《徐霞客游記》一樣,以旅行觀察邊走邊問邊記錄,因此有些地方就記錄錯了,如記載城固的”古城”,他就給記成“胡城”!給當?shù)厝撕脱芯空咴斐珊芏嗦闊。《世本》記載內(nèi)容,始于黃帝,止于春秋,為先秦史官所著,實行郡縣制是秦朝才開始,秦朝之前中國還沒有實行郡縣制,從哪里來的"西城縣"之稱謂?!始設(shè)西城縣是秦惠王更元13年(前312),在陜西安康漢江北岸中渡臺設(shè)西城縣;《世本》寫到春秋,怎么會有戰(zhàn)國后期之事呢?設(shè)"西城縣"時,先秦史官已逝世至少164年至255年之間了,怎么能出現(xiàn)”‘西城縣"呢?
       舜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部落首領(lǐng),距今4100年,三皇五帝之一; 父瞽叟,母姚握登;生而重瞳,故名重華,字都君,號舜柯,”姚姓媯氏”,重德明禮,孝順友愛,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薦,經(jīng)過重重考驗,堯禪位于舜,建立虞國,即位之后,舜帝虛懷納諫,懲惡揚善,流放四兇,選賢任能,注重德才,舉用八愷、八元等治理民事,任命禹治理水利,完成了堯未完成的盛業(yè);使百業(yè)興旺,社稷昌盛,開創(chuàng)了政通人和的朗天麗日局面,成為最強大的部落首領(lǐng);舜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tǒng)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行事中庸。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咸頌。 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尚書》載:“德自舜明”。舜帝倡導為人、持家、做官、治國均以道德為本,開創(chuàng)了中華道德文化之先河,被后人尊稱為"道德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內(nèi)外華夏子孫的尊崇和敬仰。舜帝文化的精神之魂為: “德為先、重教化、善是本”。舜帝成為由野蠻走向文明的轉(zhuǎn)折期重要領(lǐng)袖,成為中華文化的三座里程碑之一。舜主張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皆以德為先導,以和為根本,一生追求和合、和平、和諧,其和道之內(nèi)涵十分豐富。東漢博覽多聞的學者應(yīng)劭在注疏《世本》卷八“舜居媯汭”時就十分嚴謹、嚴肅、認真,應(yīng)劭在《漢書. 地理志》中注疏:”媯墟在城西北,舜之所居"。"城",即城池, 遠古文明的四大標志之一為有城池,春秋前漢中域地內(nèi)僅有夏代筑于漢江與黑水(今湑水)匯流處的一座城池,即西漢時稱作"漢王城"的城池,漢中域地內(nèi)其它各地均無城池,就是漢中郡城池始筑時間也是戰(zhàn)國“秦厲共公二十六年"了,《史記•六國年表》載:“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左庶長城南鄭(今漢臺區(qū))"。應(yīng)劭注釋”媯墟在城西北,舜之所居",十分正確!譯成白話文:”舜帝的出生地媯墟在漢王城西北(二十里,今龍頭鎮(zhèn))”。
      《后漢書· 郡國五. 右交州》載:  "成固,媯墟在西北"。這就更明確無誤的記載了舜帝的出生地在今城固縣龍頭鎮(zhèn)。 
        唐代劉禹錫曾流放秦巴山區(qū)的漢中長達26年之久,對漢中域地內(nèi)十分熟悉。劉禹錫在《驲路記》中記載更詳細:" 鎮(zhèn)于媯墟,地有二井,名雙井,一苦一甜"。 龍頭鎮(zhèn)舜柯嶺(后稱柏樹梁)東西兩邊,各有一井,東邊為甜水井,至今居民仍飲用其水;  西邊為苦水井,至今仍存,遇天旱時人們?nèi)】嗨购怠?quot;一苦一甜" 二井,號稱舜井,確切無誤地承載了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舜帝出生于龍頭鎮(zhèn)(媯墟)這一事實。
        明《嘉靖. 城固縣志》載:  "媯墟,西北二十里,世本云: 舜之居也"。
      《清一統(tǒng)志. 漢中府二》載: "媯墟在(城固)縣西北二十里。其地有二井,一苦一甜,名曰雙井,傳為舜所居" 。 
        歷代史書,從先秦《世本》、到周初《爾雅》、到春秋《尚書》、到《漢書》和《后漢書》、到西晉《帝王世紀》、再到《清一統(tǒng)志》、還有明、清地方縣志,一脈相承地記載舜帝故里為城固“媯墟”(今龍頭鎮(zhèn)),準確無誤,毫無異議,鐵板釘釘。其它任何地方言者均不可信、不足信、無成效,爭者徒費其力。宋陳德武詩: "朝天尺一鶴飛書,尊前奪我龍頭友" 。全國許多地方為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fā)展、開發(fā)旅游經(jīng)濟而爭執(zhí)不決的舜帝出生地均不可取,均沒有先秦、周初、春秋、漢代史書記載為準確無誤。
       《世本》卷八載:“舜居媯汭”。原本記載很清楚了,但后代追尊,溯源文明,牽強附會的硬要把舜帝故里說成他地!造成了諸多混亂,使世人看不清歷史的本來面目,使今人弄不明舜帝究竟出生在何地?此類情況無獨有偶、類見不鮮、多有出現(xiàn)、沒有定淪:如黃帝故里有三爭,炎帝故里有五爭,堯帝故里有十三爭之多……舜帝故里出現(xiàn)六爭:一是浙江余姚。余姚縣西30里有個地名叫姚墟,康熙《余姚縣志》載:”縣北三十里,有象田、舜井、石床,石碑鐫“耕隱”二字,相傳是舜耕處,有舜廟,留遺跡”。晉《太康志》載:“舜在余姚故鄉(xiāng)避丹朱石屋山”。附近石屋山的石屋洞內(nèi),還存有石床、石椅等,傳說是舜避難時的遺物。據(jù)說,余姚饅頭山舜做陶器的窯址尚存,并且很完整,有大量先秦時期的古陶器;此外,還有舜母姚握登祭地“孝娘門”和堯嫁二女之地“清水門”。“清水門”又曰“清四門”,《史記·五帝本記》云:“賓于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傳說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太陽山”,舜釣魚的“釣魚坑”,以及舜放牛讀書之地“筆架山”,如今都保留著原名。余姚縣名,據(jù)說命名出典也在于舜帝。目前余姚舜帝的傳說已被浙江省批準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二是浙江上虞。光緒《余姚縣志·山川》記載:“虞山在縣北三十里”,今屬慈溪市橫河街道石堰村。虞山廟尚在,三間平瓦房坐東面西,內(nèi)有“虞舜塑像”。右經(jīng)堂有一對聯(lián):“秋風禾粟有虞田,曉日山川神禹跡”。說上虞有握登山,是舜母出生地,后人為紀念舜母姚握登出生地而命名;說舜母姓姚,因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交替之時,舜柯就隨母姓姚;也有全國21個的歷山之一,一模一樣的“舜耕歷山,象耕鳥耘”;有舜、禹在上虞經(jīng)常召集百官參政議政的地方,后人稱該地為“百官”;因禹是舜的女婿,又是舜的接班人,會稽紹興吼山有大禹陵。余姚、上虞兩縣自古同屬會稽郡,地緣文化相同,有不少舜的影子?隙擞萆健⒂萆綇R是舜的古跡,立有“慈溪市人民政府文物保護”的石碑。三是山東諸城。這種說法的根據(jù)是山東菏澤南50里的諸城有諸馮,也有歷山,說諸城的諸馮是舜帝曾經(jīng)遷居之地,當?shù)赜泻枚嗨吹膫髡f。最重要的根據(jù)是:戰(zhàn)國末期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但孟子卻不知道全國有6處諸馮地名之多。四是河南濮陽。其根據(jù)是清代劉藻在《曹州府志》中記:“姚圩在濮州東南九十里”。古籍《援神契》曰:“舜生姚圩”。東漢學者應(yīng)劭說:“姚圩與雷澤相近,后世稱為姚城,春秋時期屬衛(wèi)地”。五是山西。山西人說山西有3處諸馮:分別在運城市、垣曲縣、洪洞縣,這三處都有關(guān)于舜帝的傳說,說舜帝故里在山西。運城說:根據(jù)境內(nèi)的永濟市“因姚姓人居住,故稱諸馮”;并說此地也有雷澤,也有陶城,也有歷山(中條山)。垣曲說:同善鎮(zhèn)有諸馮山,諸馮山近處有諸馮村。洪洞說:諸馮有村叫姚圩,又叫圣王村,是舜帝的出生地。六是湖南永州。理由是:永州境內(nèi)有諸馮,因《水經(jīng)注》說:“營水又西經(jīng)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乘縣東北馮崗,其水導源馮溪,本北流,縣以托名焉”。其間所提到的“營道縣”即是現(xiàn)今的和道縣,馮水即為江華縣的馮河,而江華自古稱為馮城,馮水、馮乘、馮崗、馮河,合起來就是“諸馮”;諸馮之內(nèi)同樣有姚圩,而九疑山是舜帝零陵,相當于歷山,還有象山等與舜帝有關(guān)的地名;永州是最早出現(xiàn)制陶業(yè)的等等。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熙熙攘攘,紛紛揚揚,”你地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但均偏離中國最早的先秦史書《世本》和春秋孔子教案《尚書》所載“舜居媯汭”的記載,“媯氏”(媯墟籍貫)和“汭水”(文水)是兩大天條”!《史記》載,舜的父親"瞽叟姓媯,妻曰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亦載:"生舜于姚墟 "!吨駮o年》曰:"生舜于姚墟 "。以上三典均言舜生姚墟。”姚墟”,是舜柯母親居住的地方,父系社會初期,孩子隨地名為姓,而不是隨父或母為姓!這就是母系社會過渡到父親社會的初期特征。至于全國出現(xiàn)的六個諸馮和21個歷山……哪個為準?如同泡沫,不言自破,不攻自滅,沒有充分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各地均有理由,各地均有傳說,各地均有推測,但推測不等于史實!傳說只是生發(fā)開去的演義,只能喧囂一時,在正本清源以中國最早先秦史書《世本》和春秋《尚書》面前,這些高歌挺進、喧囂甚上的演義均顯得蒼白無力,歷史就是如此無情。 
       秦始皇為了統(tǒng)一思想而焚燒了一切典籍,中國最早的先秦史書《世本》也遭到了損毀,期間所發(fā)生的故事豐富而深刻。以《世本》內(nèi)容而引發(fā)的爭議歷代不休,根據(jù)漢代手抄本輯錄而成的《世本》筆誤和注疏、注釋不準確,為地方后代追尊、溯源文明、涂脂貼金而生彩添花。但秦始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所有典籍都燒凈了,與《世本》命運相悖的春秋孔子教案《尚書》,卻傳承有序。據(jù)史籍記載,當時掌管秦朝圖書的博士伏生,收藏了一部《尚書》,偷偷拿回家,裝進墻壁里保留了下來;秦亡漢興,漢文帝執(zhí)政,廣收民間遺留的典籍,在山東找到了已有九十多歲高齡的伏生,因年老體衰,不能應(yīng)召到長安,朝廷就派擔任史官的晁錯去求書,得《尚書》,因文字是秦朝通行篆體,晁錯就在伏生家里,在伏生指導和其女兒的輔助下,改寫成漢代通行的隸書字體《尚書》;漢朝設(shè)立博士,以此《尚書》教授學生;其伏生所藏春秋孔子著《尚書》內(nèi)首篇《虞書堯典》載:厘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和《世本》記載:舜居媯汭絲毫不差。應(yīng)該說此《尚書》毫無異議吧,誰也無法否定吧,但有人卻認為:舜帝的故里基本上是采取收集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一些口口相傳民間傳說,加上一些古跡,再根據(jù)《史記》、《孟子》、《論語》及一些地方志書記載,對舜帝的祖籍、身世及早年生活地作出的推測。但是,推測不等于史實。在舜帝的故里城固縣有三大出土實物不可否認,成為銅墻鐵壁,誰也推翻不了:一是1979年,城固縣武裝部在漢水與黑水(現(xiàn)湑水)交接處的漢王城遺址植樹造林時曾挖出一件堯舜時期長27厘米的白玉圭形器(有人稱玉斧),屬于舜帝祭祀漢王城和在城固生活蹤跡的實物, 此新石器晚期白玉圭形器現(xiàn)藏陜西歷史博物館。二是1998年至2000年,西北大學考古系在湑水河邊舜柯制作燒造陶器處城固寶山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堯舜時期的高頸小底樽、折腹杯等陶器近三十件,造型新穎,工藝獨特,燒造精致,制作細膩,可見舜柯青年時代制作陶器精益求精;同時發(fā)掘出全國獨一無二的焙燒陶器倒煙窯,此種窯焙燒陶器受火均勻無灰塵,給3000年后唐宋官窯盒裝焙燒瓷器以啟迪,充分佐證了舜柯青年時代就為人杰,其發(fā)明的倒煙窯說明舜柯思想意識領(lǐng)先3000年!堯禪讓舜掌握國家最高權(quán)力當之無愧。三是龍頭鎮(zhèn)(媯墟)1981年修建學校時, 出土了四件夏代鑄有甲骨文""字的勞動工具青銅斧!其中兩件有明顯的磨制與使用痕跡,其長各15.9厘米,寬12.9厘米;""字從甲骨文至今變化不大,會意于歌,從口,從供神之架丂,表示在神前用木棍敲著石頭唱歌;  "",通假于,原意為斧上的曲形柄,但舜帝又稱"舜柯",""字鑄于斧上,即為"舜柯"本人的勞動工具青銅斧!從而佐證了舜帝出生于龍頭鎮(zhèn)(媯墟)無疑,也佐證了舜帝青年時代喜愛用斧而被人們稱為舜柯,同時又佐證了千古流傳的 "舜柯皇帝坐龍庭、天下百姓享太平"之民謠是有根據(jù)的。據(jù)考證,距今4000多年前,漢水流域農(nóng)業(yè)比較先進,稻谷是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队碡暋份d:"華陽黑水惟梁州"""即稻谷,以""為州,意為最早生產(chǎn)稻谷的地方。傳說舜柯,生性敦厚,寬大仁義,人們都愿意和他接近。舜柯躬耕于斗山(秦以前名歷山)之西、汭水(文水)之東,教先民如何插秧種稻,一年聚集成村落,兩年聚集成集鎮(zhèn),三年聚集成都城(四縣為都)。這四件鑄有""字銘文的舜柯勞動工具青銅斧的出土,也佐證了《世本》、《爾雅》、《尚書》、《漢書》、《帝王世記》、《后漢書》等歷史典籍記載準確無誤,解決了千百年來人們爭論不休的舜柯故里問題。宋無名氏詩曰:  "恐伊不信是龍頭,和書寄與三題草"。試問:截止目前,全國哪里出土有舜柯遺址的文物?全國哪里出土有甲骨文名子字的青銅斧?全國哪里又出土有夏商祭祀舜帝的青銅禮器?
西晉皇甫謐所著《帝王世記》載: "媯墟在城西北,有舜祠"。舜祠,在舜帝出生地龍頭鎮(zhèn)(媯墟)的柏樹梁頭,平川突兀一高丘,高丘頂上建有舜祠,俗稱大廟虞舜德高望重,才華超群,堯推舉繼位治理天下,使社稷安泰,繁榮昌盛,太平盛世,故死后人們立祠祀奠;  原舜祠廟堂高大,氣勢恢宏,錯落有致,華麗磅礴,  正殿塑有舜帝像,袞冕執(zhí)圭,雙目瞑閉,須髯垂胸;  左右配塑娥皇、女英二妻,珠冠鳳服,慈眉善眼,淑氣可人,祥德仁愛;堯考驗舜,讓其到大森林里,老虎碰上不咬他,毒蛇碰上不避他,舜在狂風暴雨中行走不迷路。 左側(cè)殿堂內(nèi)供奉堯、禹、四岳及舜的功臣八元、八愷等塑像。右側(cè)為太祖殿,舜的太祖父名句望又名句芒,因開始播種有芒的農(nóng)作物,被崇奉為春神,人民期望年年五谷豐登;還供奉有舜的四代上祖顓頊、窮蟬、敬康、橋牛;堂內(nèi)還祀奉舜帝父親瞽叟和生母姚握登塑像。下殿塑有舜同父異母的弟弟象的塑像和舜后母塑像舜帝曾經(jīng)使用過的勞動工具斧、鐮、耙、耜、鋤、犁、斗笠等也一并供奉于內(nèi)。舜祠內(nèi)有石雕、磚雕;廟前有排坊門樓,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韻味飛動,木雕、浮雕工藝考究,屬能工巧匠之杰作。大廟北舜柯嶺(柏樹梁)有舜井,東西各一,東為甜水井,至今尚用,西為苦水井,至今尚存;人們說:苦水井象征舜柯三十歲前歲月艱辛,把把辛酸淚;甜水井象征舜柯三十歲后生活甘甜,日日精進;一苦一甜二井均為涌泉出水,特別是嶺東甜水井,泉涌如注,有時早晨四溢。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舜祠》詩:"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載治熏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xiāng)人不知此,蕭鼓謝年豐"。夏商時舜祠內(nèi)祭祀舜帝所用的青銅禮器鼎、罍、壺、鬲、盤、爵等,延續(xù)到宋代還照常祭祀使用,這從南宋陸游詩可以佐證:  南宋時陸游在漢中供職,游龍頭鎮(zhèn)曾見舜祠內(nèi)祭祀青銅鼎,故在《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詩中曰: "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梢,龍頭鎮(zhèn)舜祠內(nèi)夏商青銅祭祀禮器,入土時間應(yīng)該在南宋或南宋之后了。如今,龍頭鎮(zhèn)(媯墟)出土的夏代青銅鼎已被放大100倍復(fù)制出來,作為城固縣城徽,偉岸磅礴、氣勢軒昂地樹立在縣城之南、漢江之北的十字路口中央,象征著城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和厚重高深的人文歷史。舜帝死后,人們?yōu)榱撕霌P其功德,修建舜祠于故里媯墟,歷朝累代供奉紀念。在舜祠四周和舜祠后的黃土丘陵舜柯嶺兩邊遍植長青柏樹99棵,寓意舜帝陽壽99歲垂青。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生長,99棵柏樹在唐代時己"胸圍三四人合抱",但不知何年何月均已被砍伐無余。這就是龍頭鎮(zhèn)舜柯嶺變?yōu)榘貥淞旱孛膩須v。龍頭舜祠連著舜柯嶺,大廟前面賀家壩村柯姓住戶很多,可見柯姓亦如舜帝姚姓一樣:  是依地名為姓而源遠流長了。1986年龍頭鎮(zhèn)擴建街道平整地基時,將柏樹梁約二分之一堆平,推土機推出直經(jīng)一米多的柏木根一棵一棵,堆積如山……晚唐詩人宋之問《舜祠》曰:"帝鄉(xiāng)三萬里,乘彼白云歸"。

(出土的筍帝青年時代的青銅斧)

   龍頭鎮(zhèn)是"通秦連蜀"的古蜀道必經(jīng)之地,從長安入蜀的褒谷道和斜谷道在此交匯,然后向南過漢水經(jīng)巴山米倉道通往四川,在城固的五郎關(guān)原聳立一座高大巍峨的牌樓,北面書通秦,南面書連蜀。唐劉禹錫曾在文川驲路驛作《驲路記》,記載了龍頭鎮(zhèn)為褒谷棧道和斜谷棧道交匯的古蜀道必經(jīng)之路……據(jù)清《嘉慶漢中府志》載: "斜谷道,當年棧橋閣道共五千數(shù)百所,工亦鉅矣;  較褒谷道至長安捷二百數(shù)十里,客商尚多取徑于此"。三國時諸葛亮率大軍,旌旗烈烈,木牛流馬,由斜谷道六出祁山,北圖曹魏,據(jù)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曹操征伐蜀漢和鎮(zhèn)壓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漢中王張魯,亦由斜谷道,且曹操稱斜谷桟道為"五百石穴",稱南鄭(漢中)"天獄","極言其深險也"。

 龍頭鎮(zhèn)左環(huán)文水(汭水),右近斗山(秦以前稱歷山),崗阜盤旋,林麓幽邃,翠綠遍野,風景如畫,自古有黃龍戲青龍,雷主對戲樓, 夜明珠映曾肖營,東高寺攜西高寺熊家山無山,張家堰無堰,劉王嶺無王,草坡無草坡……宋王之道描繪龍頭鎮(zhèn)詩:  "泉瀉龍頭深泛酒,煙凝象口暖吹香"。 黃龍戲青龍指的是龍頭鎮(zhèn)北的黃土丘陵"東九嶺",象九條張牙舞爪的黃龍盤旋曲折;  青龍是龍頭鎮(zhèn)南的九條水渠蜿蜒綿遠九條黃龍與九條青龍拱衛(wèi)著龍頭鎮(zhèn),紫氣瑞霞、春和景明、吉祥太平、年豐裕盛、相安無事;  忽一日,青龍?zhí)魬?zhàn)與黃龍斗法,結(jié)果擂臺上還沒戰(zhàn)到20個回合,九條青龍死傷四條,只好告饒服輸,靜臥伏地,這就是現(xiàn)在龍頭鎮(zhèn)前的"五道渠"; 而九條黃龍至今蜿蜒盤旋于龍頭鎮(zhèn)后,驕縱強橫,恣意妄為。雷主對戲樓,就是雷主殿(原為舜祠僧人禪房)正對氣宇軒昂的大戲樓。夜明珠映曾肖營:  這是兩個各具特色的大村,黃土丘陵地帶的夜珠塘村映照著同一水平線上的青泥沃野曾肖營村。東高寺攜西高寺說的是同建于唐代的兩個佛教寺院東高寺和西高寺,相距二里許,像一對孿生姐妹,攜手共進,甩袖同舞,亮麗人間……其實,龍頭鎮(zhèn)后的東九嶺遠不止"九龍貢瑞"那么簡單,實屬兵家必爭之戰(zhàn)略要地!妒酚洝份d: “軒轅,黃龍體”;黃龍是三皇五帝時黃帝部落圖騰崇拜的神圣動物;九條黃龍,象征中華民族先祖軒轅黃帝之九州龍體,隱含先祖護佑之神力。秦嶺南麓延伸地帶經(jīng)文水切割,岸西為西九嶺,岸東為 東九嶺。三國時諸葛亮稱東九嶺為"赤土坡",觀形察勢后認為赤土坡是排兵布陣的理想寶地,十分切合《奇門遁甲》中的山川態(tài)勢,在此布"奇門八卦陣",無人能破。八卦陣學名: "九宮八卦陣",是遠古三皇時代的軍事陣法,最早為黃帝發(fā)明,諸葛亮精研《奇門遁甲》后發(fā)揚廣大。九為數(shù)之極,取六爻三三衍生之數(shù),易經(jīng)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有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八卦而變六十四爻,從此周而復(fù)始變化無窮。清康熙《 城固縣志古跡》載: "赤土坡,方十五里土色俱赤,武候屯軍于此"。諸葛亮 在赤土坡屯兵布奇門八卦陣,與樂城、漢城形成掎角之勢,北拒曹魏,南控荊楚,使?jié)h中成為蜀國北方屏障防御鐵壁,保證了成都首府安全,使三國蜀漢偏安43年。
  
《三國志》后主傳記: "建興八年(230)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于成固、赤坂"。 赤坂即赤土坡,諸葛亮在此布下了奇門八卦陣,以逸待勞,單等曹魏軍隊前來一舉殲滅。所以魏主明帝7月下詔,令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征西將軍張頜從三路伐蜀,正竊中諸葛亮下懷。
  
其實,準確說,曹魏是四路大軍!度龂曹真?zhèn)鳌酚?span lang="EN-US">: "
除三路大軍外,還有武威一部魏軍進犯蜀漢"。從《三國志·魏延傳》亦知: “八年(230),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zhàn)于陽溪。武威曹魏軍兵為雍、涼部隊,由郭淮和費瑤率領(lǐng)。四路大軍的統(tǒng)帥分別是: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征西車騎將軍張頜,后將軍費瑤和郭淮,均是曹魏軍事上最高端的統(tǒng)帥,直接體現(xiàn)曹魏一舉拔掉蜀國漢中屏障防御體系之決心。曹真自斜谷道出兵,正面直撲漢中;司馬懿從金州(現(xiàn)安康)沿漢水逆流而上進逼漢中張頜從長安出子午道側(cè)擊漢中費瑤、郭淮由武威南下直壓漢中。四路軍馬40萬號稱80萬大軍橫掃漢中,真可謂來勢洶洶。但四路軍馬都要匯師于必經(jīng)之地赤土坡,攻破赤土坡諸葛亮的奇門八卦陣后,曹魏軍隊才可以進逼成都,踏平蜀國。破不了諸葛亮在東九嶺赤土坡所布奇門八卦陣,一切皆為枉然。
  
諸葛亮以逸待勞,以天牢之陣八門洞開等待著曹魏大軍鉆入,心中暗暗竊喜,表面不露聲色,萬事俱備,只待殲滅 曹魏 之有生力量……但人有一算,天有一變。曹魏大軍氣勢洶洶,諸葛亮成竹在胸,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fā)之勢。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月余滂沱大雨打破了雙方的謀劃!度龂· 曹真?zhèn)鳌份d: “會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晉書》亦載: “帝(司馬懿)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并進,溯沔(漢水)而上,至于朐,拔其新豐縣,軍次丹口,遇雨,班師"!度龂· 魏延傳》記: "魏國出武威一部軍入羌中,魏延部在陽溪大戰(zhàn),延大破淮等。
  
此次曹魏大軍南下進犯蜀漢,除了武威軍在陽溪和魏延有戰(zhàn)斗、司馬懿水路軍在新豐縣有小規(guī)模戰(zhàn)斗外,曹魏與蜀漢主力大軍并沒有發(fā)生戰(zhàn)斗,可以說還未開戰(zhàn)就匆匆結(jié)束了。諸葛丞相屯兵布置在東九嶺赤土坡周十五里地的奇門八卦陣并未發(fā)揮作用,在一月余滂沱大雨中讓蜀漢喪失了一次于本土殲滅曹魏有生力量的絕佳機遇。奈何奈何,無可奈何。蒼天不給諸葛亮滅曹魏之機會,確實成為歷史上的千古遺憾。以至于造成之后諸葛亮連年北伐,六出祁山,北圖曹魏,壯志未酬……這也是陜南自東漢流傳至今的民謠:天不滅曹的由來。

    蘇軾 :"蟹眼翻波湯已作,龍頭拒火柄猶寒"。唐初貞觀二年(628),印度僧人路經(jīng)龍頭鎮(zhèn)后的東九嶺丘陵高坡,發(fā)現(xiàn)此地朝陽燦爛,紫氣氤氳,霞光萬丈,認為具有仙氣,便動員當?shù)厥锇肃l(xiāng)群眾修建了東高寺(俗稱東山寺),"聚寶氣光暉,免世間災(zāi)異",至今東高寺的唐貞觀四年(630)木構(gòu)建筑大雄寶殿依然屹立于黃土丘陵的高臺之上。宋代文學家韓縝在洋縣任知縣期間,曾兩次游覽東高寺,第一次作了五言長詩《游東高寺》,第二次寫下了繪炙人口的《庚子八月八日再游東高寺》七言絕句詩:"蜀師當日戍黃金此地由來險阻深;漾水東流自紆直秦山北望正嵚崯。涼風肅物初秋意膏澤愆期旦晝陰同是天涯未歸客荒煙斜日正登臨"。
  
龍頭鎮(zhèn)高天厚土,人杰地靈,歷朝累代,人才輩出,正如明代陶振所言: "翦裁蒼雪出淇園,菌蠢龍頭制作偏"。夏有舜帝出生于此。明嘉靖年間,方家灣村方策任山西靈丘縣令,夙夜勤勞,天性廉明,興利除弊,政績卓著,深受民愛,退休歸隱故里后又出資重新修建已垮塌30多年的唐代佛教寺院西高寺,還修建了兩座石橋四口水井,建成了方氏祠堂,惠及父老鄉(xiāng)親,可謂大鄉(xiāng)賢。明末方家灣村方振寰任青島市南山縣令,高視睨步,玉樹臨風,龍行虎呤,節(jié)操震岳,絕不降冦,被李自成軍隊殺害而慷慨就義。龍頭鎮(zhèn)民風淳樸,士敦禮讓,耕讀傳家,清白存心,安重得體,愛憎分明,男人劍氣輝煌,焜耀千古,彪悍勇猛女人賢淑芳澤,俊秀光輝,冰霜礪節(jié),識貞良秦,松柏堅操,清乾隆后期烈女李氏死于賊手,雖然鏡慘鸞分,琴傷鶴別,但卻有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有一種大氣凜然的從容,有一種不理會世俗的微笑,有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有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盡管下場凄慘,但終究無愧作人,雖死猶生,楷模永存,  嘉慶初洋縣人內(nèi)閣侍讀中書岳震川《詠城固盤豆寺李氏死賊事》頌其節(jié)操:
         
鳥鵲雙飛,
         
不樂鳳凰。
         
妾是庶人,
         
不樂宋王。
         
矧汝梟獍徒,
         
虎噬而鴟張。
          
三十六婦入蜂眼,
          
貪此嬋娟少婦妝,
          
誰知少婦百煉鋼。
          
祖母哭此婦,
          
花時桃夭折。
          
夫婿哭此婦,
          
慘然新婚別。
          
陽城春社斷男頭,
          
城固春社見女烈。
          
我睹王師肺腸熱,
          
我避妖賊樊皆裂。
          
我欽新婦心如鐵,
          
陳子殷勤倩我歌。
          
傾肝血,
          
和古雪,
          
撰質(zhì)詞,
  
解放后,舜帝姚重華的不知多少代孫姚虎成從軍任營長,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后被總政治部評為學雷鋒標兵、先進工作者; 1978年,率部在3500多米的高寒山區(qū)修筑天山獨庫公路時意外遭遇雪崩而犧牲,被中央軍委授予"雷鋒式好干部"稱號,號召全軍學習。軍張壩村張文宣,生前曾任漢中地委副書記,陜西省監(jiān)察廳和勞動廳廳長、黨組書記,中共陜西省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曾肖營村張福祿,生前曾任廊坊市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
  
龍頭鎮(zhèn)春夏秋冬,四季有景,登丘覽勝,奇趣無窮,南宋陸游描寫龍頭:"銅燈立雁趾,石鼎揭龍頭"。明初"治以賢稱"的漢中府通判高光烈,出生于山東膠州,任職期間巡查龍頭時,發(fā)現(xiàn)此為風水寶地,退休后便沒有回山東膠州老家居住養(yǎng)老,而是選擇了在龍頭買田置地頤養(yǎng)天年,這就是龍頭鎮(zhèn)東的高家村由來。如今高家村已成1000余人的大村,歷史上高光烈的后代登高遠揚,一代更比一代強,最有名的要數(shù)清末,一門出了高化鵬、高海鵬、高萬鵬三進士,其母被大清皇帝封為誥命夫人。高海鵬在朝庭翰林院供職,高萬鵬任四川德陽縣令,關(guān)懷百姓冷暖,政績顯赫,德陽遭遇百年不見的洪澇災(zāi)害,其先放糧后報朝庭賑災(zāi)救民數(shù)十萬人,清朝皇帝以"先斬后奏、違犯體制"之罪名,革去了高萬鵬縣令之職,離開德陽縣時,群眾夾道十里,揮淚相送,場景感人泣零,讓人肅然起敬。民國和解放后高家村更是人才濟濟,黨、政、軍、科技界均有出類拔萃人物。
  
龍頭鎮(zhèn)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層厚重縱深,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已有城池和村落人類居住。曾出土兩億年前的師氏劍齒象下部牙齒化石據(jù)有關(guān)專家研究:  劍齒象生活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有其出沒的地方很可能就有人類活動蹤跡,因此,對研究古人類的進化衍變具有重要意義。還出土一枚三國時蜀漢"方俗司馬"的青銅官印,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1981年,龍頭鎮(zhèn)在修建學校時出土了夏商青銅器鼎、簋、卣、尊、壺、鬲、罍、爵、盤等80余件,其中有兵器和勞動工具鉞、鐮、斧等50余件,應(yīng)屬具體象征祭祀紀念舜帝青年時代勞動工具和舜帝儀仗權(quán)威用器。出土的青銅器品種多樣,有禮器鼎、簋、壘、尊等;有日用器瓿、鬲、觥、盤等;有兵器戈、斧、鐮形鉞等。這些青銅器表明當時的祭祀儀式已進入國家形式,禮樂祭祀已具備國王等級,除舜帝而外無人能享受如此高等級待遇。在青銅禮器和日用器的造型和紋飾上與中原商都的代表器物毫無二致,屬于同一文化體系;但在兵器及雜器上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地方色彩,三角形戈、鐮形器、青銅面具等,中原青銅文化不具備,造型與中原迥異,紋飾是虎紋和蛙紋的青銅鉞,與當?shù)氐男率魑幕猩羁搪?lián)系,考古學上稱為城固青銅器群。出土的夏商青銅禮器紋飾奇特,獸面猙獰,饕餮威猛,具有中國南北過渡地段顯著特色,融匯中原青銅文化和巴蜀青銅文化風格明顯,藝術(shù)水平較高,多件被收錄入《中國文物鑒賞辭典》、《中國青銅器圖錄》、《中華文物鑒賞》、《陜西青銅器》等文物書籍寶典,名揚海內(nèi)外。 其中有一件商代四腿青銅鬲,方唇折沿,束頸分檔,鼓腹蹄腿,饕餮紋飾,造型大氣,偉岸磅礴,簡潔利落,非同凡響,站在那里像個將軍,充滿庒嚴威武的形象和靜默肅穆的神秘氣氛,一般鬲為三腿,四腿夏商鬲國內(nèi)外獨一無二,無疑填補了中國夏商青銅器空白,被有關(guān)專家評為一級甲等文物。
  
龍頭鎮(zhèn)鳥語撩心,花香醉人,槐楊交翠,郁郁蔥蔥,水木清華,特產(chǎn)眾多,是城固糧食生產(chǎn)的"白菜心",此地土地肥沃,人們善勤耕而細作,故物產(chǎn)豐饒,稻麥兩熟,2008年農(nóng)業(yè)部現(xiàn)場稱重,水稻畝產(chǎn)最高達到767.1公斤,破當時全國紀錄;城固縣 "雙千田"、"噸糧田"均出自龍頭鎮(zhèn);  但最有名的土特產(chǎn)是""字號的鐵器菜刀和剪刀!清末民國就有故事說城洋二縣出嫁閨女,講究的是陪嫁""字號菜刀和剪刀,如此女兒臉上有光……從民國至八十年代初漢中市服裝廠倒閉前,該廠歷屆裁剪師所用剪刀,一直是龍頭鎮(zhèn)打制的""字號剪刀,""字號剪刀在陜南比張小泉剪刀還有名,人們只知""字號剪刀而不識張小泉。其次是龍頭鎮(zhèn)的風味小吃"彎月型"糯米糍粑,民國時就享譽秦巴,名滿陜南。另外,龍頭鎮(zhèn)赤土坡出產(chǎn)的姜黃、紅花、烤煙、棉花、芝麻、桔柑也享譽西北和華北……龍頭鎮(zhèn)是一個消閑放松、身心解疲、萬念云散的休閑娛樂場所,從唐宋始就茶鋪林立,比比皆是,斗茶成風,風糜秦隴,龍頭曾出土兩件宋建窯黑釉茶盞。宋白玉蟾《茶歌》詩: "文天范公對茶笑,紗帽龍頭煎石銚"
  
站在龍頭鎮(zhèn)大廟梁(舜柯嶺)頂,眺望東方,一輪紅日磅礴而出,冉冉上升,霞光萬丈,整個天際被映照成了粉紅色,現(xiàn)代詩人興無前:       
               
舜帝躬耕處,千秋跡迷人
               
舉頭秦嶺近,極目巴山低。
               
花開聞幽徑,雙井通遠溪
               
漢江遙眼望,天際如虹霓。

                                  
2020年7月16


(作者簡介:方鵬霏,陜西省作協(xié)會員,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已在國內(nèi)外有關(guān)報刋雜志發(fā)表散文、報告文學、小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guān)報刋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20多次。)

 
(編輯    周波)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隨州“天書”亮相圖書城
隨州“天書”亮相圖書
隨州遠古棋“復(fù)活”    益智休閑備受青睞
隨州遠古棋“復(fù)活”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州“仙人棋”巖畫   棋文化源自隨州的物證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
隨州雞血紅碧玉藝術(shù)品鑒賞
隨州雞血紅碧玉藝術(shù)品
相關(guān)文章
    無相關(guān)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網(wǎng)站地圖 | 隨州編鐘報社 | 法律顧問 | 友情鏈接 | 技術(shù)支持:清華網(wǎng)絡(luò)
網(wǎng)絡(luò)經(jīng)濟主體信息
主辦單位:隨州編鐘之聲報社 隨州都市網(wǎng)
新聞熱線:0722-7117922 廣告、服務(wù)熱線QQ:1254373707
舉報電話:0722-7117922 舉報郵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隨州編鐘報社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本站書面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網(wǎng)站備案號:鄂ICP備09003029號-8 技術(shù)支持:隨州清華網(wǎng)絡(luò)

鄂公網(wǎng)安備 421302020019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