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設為首頁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人文隨州 > 隨州文學

山谷里的居民

時間:2016-06-10 21:25:50  來源:編鐘之聲報 隨州都市網(wǎng)  作者:孫中文

  大洪山千佛古道,是一個隱秘的所在。趁休假前去探尋那秘不示人的風景。

  這條隱在高山峽谷底部的林間游步道,長約5公里。古時是善男信女們從洪山寺下院前往山頂大慈恩寺的便捷通道,人們在峽谷巨石上刻上各種字體的“佛”字,故而得名。

  我從靈官埡棄車步行,想走到它的盡頭——銀杏谷廣場。

  靈官埡連接河谷的坡度不大,順石階而下,很快抵達溪邊游步道。兩岸地勢較平坦,生長著粗壯高大的水杉、楓香樹、榆柳、野生櫻桃樹、漆樹、榔樹……溪流雖流水嘩然有聲,而河床卻落差不大——這小溪,發(fā)源于高山湖泊——白龍池,匯于山谷底部的小湖------落湖。行大約500米,只見步行石道落花堆砌,低頭細辨,竟然是合歡花!抬頭看,一株粗壯高大的合歡花樹,紅紅的如松針狀的花在寂靜開放,這種樹,在大洪山多處可見——白龍池邊、從靈官埡去往白龍池的峽谷兩岸、靈官埡往北的寶珠峰半山腰、花果海景區(qū)、洪山寺下院右側(cè)山邊,都有它的身影。在這峽谷之中又見,喜悅之余,只想喊:“我在合歡花下,你在哪兒?”

  較為平緩的溪流與游步道幾乎平行,清澈的溪流拉拽著水草,聲響不絕于耳。河床下切不深,不過一兩尺。河床上的石頭也不大,呈青灰色。一棵柳樹倒在河面,成了一座木橋,倒下的樹干以忍著不死的決絕長出一排向上的枝子。又見一棵柳樹從根部長出四根枝干,各自成為獨立的大樹,很像是“四兄弟”;又見一棵柳樹從根部發(fā)芽緊貼母樹長到三米左右,才“自立門戶”,我叫它“母子樹”;藤蔓爬上高樹,我叫它“藤纏樹”;還見到把“家”安在別的樹上的“寄生樹”。蟬聲漸漸稠密起來,空山鳥語,也與流水相應和。設若總是這么平緩,那古道也沒什么驚奇的了。越往前走,道路越陡,河床下切越深,溪流不再是在砂石上緩緩流過,而是在亂石間穿行、奔投。河床兩岸樹木越發(fā)奇特——樹包石、樹抱石、樹生巨石縫隙、樹生巨石頂部,更見一懸崖邊一棵平鋪開的樹——緊貼崖壁,樹干平鋪如展開的合歡花,平生第一次見這樣奇特的樹,為了生存,樹木也會險處求生,因勢象形。至于碩大的六七米高的石頭橫刀奪路,那只能叫它“石敢當”,從它的身邊側(cè)身而過。有大樹根部全部暴露,平攤于地,四處探路,扎根石縫。漸漸河床越切越深,達十多米,兩岸露出筆陡的崖壁,河床亂石累累,形成一個個巨大的瀑布,頭頂上是高不可及的大樹形成的巨傘,腳下是高懸壁立的石岸,五六個瀑布相連,水聲轟然如雷,驚心動魄。瀑布的下方,往往形成寬闊的深潭。雖然好奇,卻無法下到底部一探究竟。就在我頗感緊張之時,一片黃色的彼岸花,靜靜的開在樹木的濃蔭之下。上面的樹葉那么密,彼岸花幾乎接受不到絲毫的光照,它是以怎樣的毅力養(yǎng)育生命的呀?再往前行,過人行道幾乎要扶著欄桿,拄著膝蓋,步步驚心。不記得眼前的巨石是遇到的第幾塊了。有兩層樓那么高,兩間屋那么寬,弄不清是從山崖滾落峽谷底部的,還是河床水流下切形成的。石頭頂部又長樹、長藤、長花、長草。藤蔓攀巖而上。陽光從樹的頂部篩下斑駁的光點,睜開眼,四面八方全是綠色,完全不見天日,不見大洪山主峰,好比淹沒在綠色的海。明明沒下雨,衣服卻被濕氣悄悄浸透。我忽然領悟了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意境?丈进B語、無盡蟬鳴、呼呼風聲、轟轟瀑音,在U形高山圍成的漏斗狀的峽谷底部,沖撞、回旋,攝人心魄。天籟之音,隱于大山。峽谷聽濤,別有幽趣。還真應了王安石那句話——“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又遇到巨石當?shù)馈S野渡狡麓髩K彼岸花,幾乎亮瞎眼睛!可是地面泥土像什么刨過的,彼岸花有的根部折斷,地上還散落著塊莖碎片。莫非是野豬拱的?若是遇到長獠牙的雄性野豬,咋辦?我不禁有些緊張起來。在石岸邊,發(fā)現(xiàn)了幾棵長在石縫中的樹皮脫落露出豹紋的樹,不知樹名。這些頑強的樹木花草,在被擠壓的令人窒息的生存空間,絕地翻轉(zhuǎn),爆發(fā)出令人驚駭?shù)纳,給人的啟示,不只是震撼與嘆服。那隨處可見的“佛”字,也許暗藏了某種玄機,等待遇見者慢慢參悟。終于走到“漏斗”底部平緩處了,我懸著的心,漸漸平復。一路上多處地面還留有“大洪山金頂挑戰(zhàn)賽賽道”的標志,我想前不久那場比賽的參賽者,該經(jīng)歷了怎樣的穿越秘境、險境、幽境的驚險與驚喜啊!細想這一路風景,山,因水而靈動;石,因水而潤澤;樹,因水而鮮活;花,因水而鮮亮。峽谷中生物的多樣性,全賴峽谷之水了。

  前方出現(xiàn)一角瓦屋,峽谷向身后退去,可以回望見大洪山主峰和U形山峰了。走到三間小瓦屋旁,門關著。屋旁溪流一側(cè)坡地上,散放著一群土雞,仔細看是當?shù)卦贩N。那群雞,沒有柵欄圈著,吃草、吃蟲、吃蚱蜢,悉聽尊便。門前坡地上可不是蜂箱?近看,是用一段粗樹做的蜂箱,連蜜蜂出入口都是原木樹枝形成的洞口!我連忙拍照。身后屋主人回來了。我連忙解釋趨近蜂箱是出于好奇。經(jīng)過攀談,得知主人姓高,他的兒子就住在河對面,妻子到千年銀杏樹下賣山貨去了——有花生、板栗、核桃、蜂蜜、林芝、銀杏果、木耳等。老高養(yǎng)了五籠野生蜜蜂,他向我展示了竹子編制的圓錐形的器物——收野生蜜蜂的工具,我向他討教區(qū)分真假野生蜂蜜的方法,還買了一斤蜂蜜。他的小屋前擺著一兩百根椴木,上面長著木耳。玉米地邊,一株形狀極像百合卻又有極大差異的植物,引起我的好奇,明明是百合的莖葉,卻開紅黃兩色花,一棵植株竟然有十幾個花朵,莖上長滿黑色的果實——眼下,大洪山野生百合隨處可見,我以前見過多達四朵花的一棵百合植株,聽說,百合開幾朵花,就得長多少年,莫非……老高說,這是家百合,極其罕見,是中藥,治療婦科男科都有奇效,主治婦科血崩。我問老高為什么沒種帶料香菇或椴木香菇?他說,大洪山風景區(qū)核心景區(qū)很早就對這里的樹木嚴格管理,村民開始還不理解,不讓砍樹,靠山不能“吃”山,這日子咋過?隨著大洪山知名度越來越大,旅游越來越紅火,村民紛紛搬進連片的樓房,有的辦起了農(nóng)家樂,用山里的食材招待八方來客;有的搞起了大鯢養(yǎng)殖、特種藥材種植,有的跑運輸,幾乎家家發(fā)了財,經(jīng)營最成功的要數(shù)甘氏兄弟。告別老高,我準備前往銀杏谷廣場。老高家通往河對岸的“橋”,竟然是幾根原木鋪上木板搭成的,又往前走,又見到斜搭在溪流上的原木橋。我想到“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的詩句。小溪岸邊,玉米葉子深綠,黃色的萱草花,不知名的各色野花,悄然開著,草籽,也在風中搖曳著。詩人顧城的詩句從腦海一閃而出——“草在結(jié)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是很美好”。

  穿過連片的喧鬧的新農(nóng)村樓房,我來到銀杏谷廣場,視野豁然開朗。廣場周圍分布著洪山寺下院、筱泉洞、兩王洞、劍口瀑布等景點。十幾輛景區(qū)大巴來來去去,每條道上游客來來去去。溪流繞新農(nóng)村而過在遠處注入落湖,自成一景。獨木成林的銀杏樹,樹干很大,只見五六個游客手牽手在圍樹而站,測量它的周長呢。樹枝上掛滿了游客祈福的紅帶子。一對對情侶在樹下留影。這棵樹,栽種于唐代,綿延至今,該是怎樣一個傳奇?加上印順大和尚曾經(jīng)在此樹下坐禪,這棵樹,便越發(fā)令人頂禮膜拜。它見證了大洪山山民一代代人的生活,見證了洪山寺千年不絕的佛教煙火,還將見證無數(shù)年輕人的愛情,見證山谷里的居民美好的明天。

  千年不過一瞬,我無法穿越時空,經(jīng)歷盛唐的繁華,唯一能把握的只有當下。

  站在銀杏樹下,仰望四圍青山,我感慨良多。

  這巍巍之山,莽莽之林,翠翠之樹,浩浩之水,燦燦之花,甜甜之蜜,熙熙之民,她們之間似乎存在某種聯(lián)系。人惜樹,樹護山,山涵水,水養(yǎng)人,這其中的因果循環(huán),或許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注腳吧。如此說來,那樹,那藤,那花,那水,那蜜蜂,那百合,那野草,那玉米,那野豬,那蟬、那鳥那林霧,那巨石,那瀑布……都是——山谷里的居民。

  十多年前,這山谷里的村民還在叮叮咚咚的砍樹,種香菇木耳,做著靠山吃山的發(fā)財夢,如今,村民自覺地收起鋒利的斧頭,種樹、愛樹、護樹,留住了青山,培育了金山銀山,優(yōu)美的風景吸引了八方來客,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紅火,人與山的關系,調(diào)適到了本應該的位置,往遠處看,人只是過客,山,總在那里。遺憾的是山谷中的村民津津樂道的香果樹、野生黃羊、猞猁、果子貍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我無緣得見。只要它們在那里,就足夠令人欣慰的。

  愿這里的山常在,樹常綠,水常清,鳥常鳴,花常開,人長樂。噫吁戲!

 (編輯    周波)

來頂一下
返回首頁
返回首頁
發(fā)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匿名發(fā)表
推薦資訊
隨州“天書”亮相圖書城
隨州“天書”亮相圖書
隨州遠古棋“復活”    益智休閑備受青睞
隨州遠古棋“復活”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州“仙人棋”巖畫   棋文化源自隨州的物證
隨州巖畫文化探考: 隨
隨州雞血紅碧玉藝術(shù)品鑒賞
隨州雞血紅碧玉藝術(shù)品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欄目熱門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wǎng)站地圖 | 隨州編鐘報社 | 法律顧問 | 友情鏈接 | 技術(shù)支持:清華網(wǎng)絡
網(wǎng)絡經(jīng)濟主體信息
主辦單位:隨州編鐘之聲報社 隨州都市網(wǎng)
新聞熱線:0722-7117922 廣告、服務熱線QQ:1254373707
舉報電話:0722-7117922 舉報郵箱:1254373707@qq.com
本站由隨州編鐘報社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本站書面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網(wǎng)站備案號:鄂ICP備09003029號-8 技術(shù)支持:隨州清華網(wǎng)絡

鄂公網(wǎng)安備 421302020019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