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比美好的八十年代,有一個廣受群眾愛戴的藝術(shù)形象-----鄉(xiāng)村小學女教師。她們穿著藍色的翻領布褂,露出白色的襯衣領子,領子旁邊擺著兩條粗黑的辮子。她們有著跟姣好面容一樣美好的心靈,像媽媽一樣愛著鄉(xiāng)村里的孩子,教他們知識、給他們勇氣,騎著自行車家訪,在昏黃的燈泡下批改作業(yè)。是的,著名的影片有《一個也不能少》。
當個小學老師,也是我的理想。學校就在一個山清水秀的村莊,校門口的老槐樹上吊著一口鐘,鐘聲響起的時候,孩子們像潮水般涌進教室。我跟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唱歌、一起參加比賽,我們每天都過得開心而充實。我的同事也很友好,我們一起工作、一起散步,一起分享好書,我們不用競爭、不用提防、不用在考核表上給對方打不合格。 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有一位好校長,他愛這所學校,愛學生也關心老師,他為人正派又幽默風趣,知識淵博又和藹可親,他像那棵老槐樹一樣讓我們感到踏實可靠。
當然,我的理想沒能實現(xiàn)。但在昨日,我卻幸運地見到了我理想中的小學校園----凈明小學。干凈整潔的校園里彌漫著臘梅的清香。學生們比一般的鄉(xiāng)下孩子要活潑大方。同行的朋友告訴我,主要得益于學校經(jīng)常性開展的文體活動。因為這些孩子多為留守兒童,學校也實行的是寄宿式管理。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開展了美術(shù)、歌唱、舞蹈、跳棋、跳繩、手工制作等藝術(shù)教育。“我們開展這些課外教育,跟市里不一樣,是不收一分錢的。我們的孩子繪畫在省里得過特等獎,合唱在市里得過二等獎,其他項目在縣里和鎮(zhèn)上得獎無數(shù)。”學校李主任說。她也是一位女教師。當我問起這些孩子會不會想念父母時,她說:當然會。她還曾收到一個小女孩的紙條:老師你就像我媽媽一樣,我好想喊你媽媽。她跟我說這件事時,眼圈都紅了。“我們雖然收入不高,又工作在鄉(xiāng)下,但是自己覺得非常充實,很幸福。”
這次陪朋友來,主要是采訪這里的校長的。據(jù)說這所學校非常有名氣,好多外地的學生來這里就讀。一些家長把孩子轉(zhuǎn)到市里私立學校后,發(fā)覺還不如這里,又把孩子轉(zhuǎn)了回來。校長的名字很特別,王云想,“云想衣裳花想容”,沒等我反應過來,女老師們已經(jīng)開始調(diào)侃了,校長只好靦腆地笑著。說起學校的藝術(shù)教育,校長說多虧了這些老師們,她們多才多藝,利用課余時間來培養(yǎng)學生才藝。校長自己也負責一項藝術(shù)課,是吹葫蘆絲。“當時沒有老師教,我也不會,就對照電腦學,學會了再教學生。”校長說,F(xiàn)學現(xiàn)賣,居然帶著40名學生在縣教育局藝術(shù)節(jié)上憑借一曲《荷塘月色》獲獎。“最好玩的是一個叫陳娟娟的學生,在學校學跳棋,跟校長下輸了,很不服氣,說我非要下贏校長不可。校長也樂意奉陪。一個星期后,再下,又輸了。又學了一個星期,真的把校長下贏了。那孩子特別開心,后來在尚市鎮(zhèn)還得了冠軍,現(xiàn)在都上高中去了。”有這樣的校長,也真是學生們的幸運。
(編輯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