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深圳市寶安區(qū)松崗第一小學,一名十歲的男孩忽然從教室里沖出來,以百米沖刺的速度翻過欄桿,從四樓墜下身亡。10月11日,首鋼工學院男生宿舍內,3名即將畢業(yè)的大三學生起沖突,校保衛(wèi)處負責人稱,1名男生持刀扎死2名同學。這兩起校園安全事故產(chǎn)生的原因,筆者認為還得從家校兩個方面入手。
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長在照顧子女的時候,或多或少的在他們面前做出這樣一個類似的舉動。當孩子在玩耍時,頭部突然碰到了桌子上。此刻,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去教育他們應該如何避免類似的事情今后再次發(fā)生,而是當著他們的面,對著桌子又踢又打,直至孩子不哭鬧為止。試想,桌子在整個事件中錯在了哪里?又為何成了出氣筒?家長的這種教育方法,無形中在孩子幼小的內心里便助漲了什么事情都是別人對不起我,而從不在自身尋找問題的壞習慣。溺愛不是愛,富二代的一句“我爸是李剛”則正是此例的最好表現(xiàn)。此種家庭教育走出家門的孩子,其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就學校教育而言。由于家長對孩子過度溺愛,有時甚至影響到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在家從未受過挫折的孩子,往往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互不相讓。每每老師已經(jīng)處理好的事情,有些家長們反而不依不饒,以至于給班上其他學生的身心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在傳授知識方面,孩子的大腦里從來就不知道“失敗”兩個字是什么。致使他們在做錯某件事或者考砸某次測驗的時候,本來應該的嚴厲批評,反而變成以安慰為主。如此玻璃般的心理防線,試想他們又如何參與未來社會的殘酷競爭?老師時常抱怨:在古代,老師是站著教書;再往后,老師是坐著教書;而現(xiàn)在,老師則是跪著教書。這種抱怨的言語也恰恰折射出當前學校教育的尷尬。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一名外籍華人回家探親之際,把兒子送進了福利院做義工。當記者問其緣由時,她的一番回答讓我感觸頗深:“我們的孩子終歸還是要接觸社會的,與其等讀完書再生硬的接觸社會,還不如讓孩子現(xiàn)在邊學習邊接觸社會。這樣,生活與學習相融合,等真正進入社會了,我想我們的孩子才會更快的被社會所接納,而不會選擇逃避。過分的保護孩子,其實是一種害,除非讓他們永遠不要接觸社會。”的確如此,我們的孩子終歸還是要接觸社會,過分的保護孩子,除非讓他們永遠不要接觸社會。
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吃一些苦的東西,哪能體會到甜的滋味。校園安全,家校同行。只有這樣才能讓家校合一真正落實到實處,從而讓孩子順利的度過少年時代的每個叛逆期。
聯(lián)系人:邱可維
工作單位:隨州市曾都育才學校
聯(lián)系電話:132355039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