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班的學生小佳佳是一個愛動腦筋、喜歡讀書、有獨特見解的男孩,不喜歡人云亦云。
午讀好時光,小佳佳手捧一本兒童故事書,指著上面的“狐假虎威”四個字,問我是什么意思。
我心里一動:不會吧?以他的水平他不會不知道……莫非他是想考我這老師?有點意思,好吧,我就向他這“考官”說道說道。
我把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百獸的故事給小佳講述了一遍,然后告訴他:“這個成語現(xiàn)在經(jīng)常用來比喻倚仗別人的勢力來欺壓人。弱小的動物大多都上過狐貍的當,現(xiàn)在人們對于狐貍這種動物是沒有什么好感的,憎恨它的狡詐和詭計多端。”
小佳聽后若有所思。他歪著小腦瓜,擰緊眉頭,思考了一會兒,機靈的眼睛眨巴了一眨巴,說:“老師,聽你一說我怎么覺得狐貍很聰明呢。”
我驚喜地問:“它怎么個聰明呢?說說看。” 小佳扳著指頭說:“第一,狐貍不和老虎拼力氣。因為狐貍對于老虎來說,分明是一個弱者。并且,它們的力量相差太遠。和老虎硬拼,無疑于雞蛋碰石頭,只能是被老虎當美餐。”
“第二嘛,狐貍‘臨危不亂’、‘借力打力’。身處險境,它能夠急中生智,嚇唬老虎說自己是上天派來的,實際上是借用老虎的威風,嚇退百獸,讓愚蠢的老虎不敢吃自己。虧它想得出來。它用智慧挽救了自己的生命。狐貍真是不簡單!”
我用贊賞的眼光看著小佳,并且鼓勵他:“小佳同學,你能夠獨立思考,說得很有道理。我們不管遇到多么危險的事,都應該多動腦筋,不能蠻干,要用‘智’而不用‘力’,尋找脫身之計。”
機靈鬼小佳心領(lǐng)神會:“老師,我明白了,我們小朋友假如遇到歹徒,就要像狐貍那樣來它個生活版的‘狐假虎威’。”我笑倒……
“你沒發(fā)覺?讀書多好。”
“是,我要把讀書進行到底!”
接著,我向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三個學生同時觀察一只小青蛙從井底爬到井口。井的石壁上長滿了青苔,井壁是很光滑的。這只小青蛙費盡力氣艱難地往上爬,爬啊爬,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第一個學生想到的是:堅持不懈,遇到挫折,不能氣餒;第二個學生提醒自己:干任何事情都不能蠻干,要動腦筋,想辦法。例如,青蛙應該在腳掌上穿一雙‘草鞋’,以防止下滑等;第三個學生則認為:青蛙有點自不量力,好高騖遠。既然生活在井底,就不要奢望水井外面世界的精彩。同樣觀察“青蛙爬井”這一現(xiàn)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三個人的受到的啟示截然不同,真可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滿足固定的、統(tǒng)一的答案,在多元化的當下,應該提倡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該提倡學生有獨特創(chuàng)意、個性化的解讀。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學生產(chǎn)生疑問的,都可以作為探究的對象。激勵探究,碰撞出思考和睿智的火花。
劃亮一根火柴,閃亮一下,就熄滅了。但倘若你點亮了學生心中興趣、智慧的燈,卻可以永恒發(fā)光。
(編輯 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