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縣安居陳遠志土陶燒窯掠影
編鐘之聲報 隨州都市網(wǎng)訊 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一直深深刻在兒時記憶里的土窯,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蹤跡難覓。日前,記者在隨縣安居鎮(zhèn)采訪時卻偶然得知,安居有個土窯場。后幾經(jīng)過周折,記者終于見到了隨州頻臨滅絕的民間技藝---土陶燒窯。
安居窯場位于安南山腳下,隱藏在一排村民住房的后面,過往路人一般很難發(fā)現(xiàn)。土窯依山勢而建,窯頂之上搭有工棚,高十余米,成為窯場標志;土窯旁兩排手工陶器作坊里,排滿了待燒的陶器。站在窯頂居高臨下,不遠處,玉帶似的涢水,迷人的秋色田野、錯落有致的村落盡收眼底,讓人沉迷的景色與充滿收獲喜悅心情去開啟余溫尚熱之窯相得益彰,令人激動而興奮。
土窯的主人陳遠志,今年56歲,得知記者慕名來訪顯得十分熱情,一邊忙著與妻子將窯里的陶制品快速出窯,一邊如數(shù)家珍介紹自己的做陶史。據(jù)了解,陳遠志祖籍環(huán)潭鄖陽,17歲開始在村集體窯場學燒窯,19歲滿師后就開始當師傅。由于他待人真誠、手藝精湛,能吃苦耐勞,先后被鄖陽、洪山、安居、萬店、棗陽等地的土陶器廠、窯場爭相聘請,一干就是四十余年。他30多歲在安居窯場當師傅時,窯場老板見他人品好、年輕、手藝不錯,便把自己的窯場賣給了他,從此他與家人落戶安居,大興窯業(yè)。他除了做各種傳統(tǒng)的缸、壇、盆、罐、壺、爐管等外,還為隨州、武漢等地客戶,根據(jù)其提供的照片或要求,做出各種工藝和創(chuàng)意作品。他既做過直徑二三米的大缸,也做過精小的手把玩件和價值過千元的藝術(shù)品。前幾年,廣東的萬江美術(shù)陶藝館、武漢理工大學還曾請他當陶藝師和美術(shù)老師,后因家里離不開他,年紀也大了,而又回到家鄉(xiāng)。
記者請他現(xiàn)場展示陶藝制作,只見他利落地從泥堆揪下一塊重達幾十斤的泥塊,像玩玩具一樣熟練地在平臺上揉捏起來,最后把揉和的泥巴卷成一個長條形,擲到簡易的制陶轉(zhuǎn)盤中央上。用水潤濕雙手后,緊緊護住泥團,隨著轉(zhuǎn)盤的飛速旋轉(zhuǎn),他雙手不斷在陶土團上開口、提拉、塑型、縮口……不到幾十秒的工夫,泥塊的上部分就變成了一只人見人愛的陶罐。他說,陶器制作不是最關(guān)鍵的技術(shù)活,如何燒窯才是重要的技術(shù),因燒窯時,窯內(nèi)上下層的溫度不一致,對火候,火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的把控至關(guān)重要,自己曾經(jīng)燒塌過幾次窯,以致整窯陶器全部報廢。陳遠志從來都是親自燒窯,只要是燒窯,他十幾個小時從不合眼守在窯前。
土窯,除了技術(shù),靠的就是力氣,經(jīng)濟效益也十分低下。陳遠志也曾帶過幾個徒弟,雖然徒弟們十分愛好陶藝,但都因吃不了苦,見賺錢不易而放棄。幾年前,由于大件陶器市場需求少,陳遠志便建了個小土窯,以燒民用小件器物為主。他的土窯一般每次燒300-500件左右的陶器,每窯陶器能賣出一二千元,扣除柴火、水電、運費等,所剩無幾就是自己和妻子一起制陶、燒窯的人工費。他堅持微利不漲價,一個燒好的陶罐成品只賣二三元,以致方圓百里都有他的老客戶,大家?guī)缀醵际桥胖牭人拓。陳遠志的一兒二女都非常有孝心,心疼他倆燒窯干力氣活,要把他倆養(yǎng)起來,但陳遠志不同意,說做了一輩子做習慣了,仍然與妻子堅守在窯場。
“我天生就是做陶的料,天天弓著身子捏陶,別人做陶總要落下脊椎毛病啥的,可我就沒有,身子骨挺好。”說這話時,他臉上頗有些自豪。“近幾年,經(jīng)常有武漢及外地客戶找我加工陶藝,我越來越感覺到現(xiàn)代人們很喜歡過去的老陶藝。我身體還行,計劃干到66歲,爭取能多干幾年,F(xiàn)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人來傳承這種古法燒窯,老祖先傳下來的手藝不能丟,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了。”陳遠志又心情沉重地說道。(圖為窯場掠影)
(編輯 周波)
|